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包粽立蛋 歡度端午

筆者:陳肖英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陳肖英女士,榮民子女,成大統計系畢業,曾從事國中課業輔導工作,現為專職家庭主婦。 幼時,社會經濟遠不及現在的十分之一,傳播資訊也不發達,印象中的端午節除了包粽子,就是吃粽子;在模糊的記憶裡,母親在院子水龍頭下沖洗粽葉的身影,是我思親的定格畫面。 從前吃粽子,好像也都是各家媽媽自己包,很少外購。幼時家中食指浩繁,媽媽才煮好一鍋粽子,很快就被我們小蘿蔔頭們七手八腳分光了。誰管它有多少熱量?會不會發胖?吃了再說!粽子的內餡當然不如今天的豐盛,裡頭到底包了些什麼?已記不得了!只要有肉,就很棒,要是再加點花生,就夠孩子們興奮好久。那像現在,粽子裡有蛋黃、香菇、蝦米、板栗⋯⋯,儘把好料往裡塞,更別提市面上賣的號稱頂級鮑魚、燕窩、干貝⋯⋯的帝王級粽子了!弄得現在一到端午,就有營養師、醫師站出來,大聲分析粽子一個含有多少卡路里,一餐只能吃多少分量,還呼籲要搭配多少蔬果,均衡營養,以免造成腸胃負擔,衍生肥胖症。前後不過三、四十年光景,生活水準和社會景象,竟能變得如此繁榮富裕。 如今,周遭朋友裡,一到端午幾乎都是買粽子來應景,甚至平日也能在市場買來裹腹。 十多年前,朋友知道我年年為孩子包粽子,居然驚訝地說:「真的嗎?我覺得綁粽子都是阿嬤才會的耶!」若問我為人妻為人母後,如何就能包起粽子來?應可回溯到那定格畫面一角,我這跟在媽媽身邊遞東拿西、跑腿打雜的小跟班,名為幫忙,實則是為了最先吃到起鍋的熱粽子,或拿到偷偷多塞一塊肉,且在綿繩作記號的專屬粽子。這民俗手藝的傳承,居然是在耳濡目染中,自然學成的。 我已記不清楚,是從哪一年開始包粽子?好像是孩子開始正常三餐以後吧?每年端午前幾天,就早早醃好肉,買好食材;當陽光穿透廚房的窗戶,便忙著洗米、泡米、洗粽葉⋯⋯,等所有食材按照順序放在桌上就緒,就彷彿在迎接期待很久的慶典。 接著拿起粽葉兩張,寬窄面交互疊起,手腕一轉,轉出斗狀杯形,將糯米、花生、香菇、肉塊及蛋黃⋯⋯等餡料,依序盛進葉斗裡;再來就像在考驗左手與右手的默契,把斗杯旁多出的葉片折蓋上去——這動作要是沒做好,包出來的粽子肯定會漏米。最後再確認粽子的幾個尖角都覆蓋妥當,即拉過綿繩,紮實地「攔腰」一束,再多繞一圈,打個活結,就成了!如此一顆接一顆,一串串飽滿粽子於焉告成。順序入鍋,到撈起上桌,已屆晚餐時分,兒子貪饞的嘴早等在那兒。滿屋的粽香,亦宣告今夏溽暑展開了! 除了包粽子,大約在家中小朋友上學的那年端午,家裡又玩起「立蛋」遊戲。最初只拿冰箱的蛋來玩,而且孩子小,手不夠穩,得花好久的工夫才能立好;等孩子一年年長大,立蛋速度愈來愈快,需準備幾斤雞蛋才夠立個過癮。每年端節上午,把客廳地板拖乾淨,午時一到,就展開這項年度大事。只見一家四口,趴在地板,各據一方,專心立蛋。約莫一個鐘頭以後,結算成績,一人一堆,還特地用紙條在旁邊標識立蛋人的名字,拍照存證。而那一地的雞蛋,就一直「站」到貓咪穿梭,才得順勢倒下。我們也伴著粽香,收拾雞蛋,滿足地度過這一年端午。 有一年突然想到,為什麼小時候沒比賽過立蛋呢?繼而一想,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代,每天要吃個蛋都難,哪能擺出那麼多雞蛋來玩呢?如今,立蛋遊戲結束,還得設法消化掉一筐為了應景遊戲而特地購買的雞蛋呢! 不同世代,對節慶的感受也有了轉變。過去特有的忠烈悲情,如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⋯⋯等等的歷史故事,其不朽典型已深印國人心中。如吃粽子,似在替屈原吞下萬斛憂思;划龍舟,又像把屈原滿腔抱負訴諸江河。而今,粽子成了美食藝術,製作力求精緻,划龍舟也成了慶端午的運動競技項目。 時光荏苒,母親洗粽葉的背影已深深烙印我記憶裡,這民俗風味,也總得靠倫理親情維繫,才得以代代傳承。我想如能逐年保存過端午的畫面,連續呈現的該會是小小孩、大小孩、青少年,乃至青年成長的紀錄。將來兒女憶起端午,我又會被定格在怎樣的畫面呢?(點閱次數:230)